首页 > 白山

长白山采参习俗 长白山泥塑艺术长白山木屋建造技艺

白山 06-14

  抚松人参博物馆举办为文化遗产点赞非遗成果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纳入了常态化管理,不断加大力度,把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抚松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新屯子遗址,唐—渤海时期朝贡古道,丰州遗址,中心街遗址等等,无不让我们对祖先的创造心生敬仰。

  据悉,6月13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又恰逢我县“全域旅游创建”之时,值此庆祝之际,抚松人参博物馆(抚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特此举办“为文化遗产点赞,为全域旅游添彩“非遗成果展示活动。展出近几年我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果,向全县父老乡亲做一汇报展示,以此弘扬我县优秀传统文化,助推全域旅游健康发展!

  白山采参习俗

  长白山采参习俗这一民间风俗,是伴随长白山区人们采挖野山参的历史产生的。由专用语言、行为规则、道德操守、挖参技术、各种禁忌、野外生存技能、专用工具器物等构成的独特的民间风俗,具有鲜明地方特色。放山人讲究平等互助谦让友善,相互不争夺山场,下山时搭的戗子不拆,食物、火种和盐留下,以备救助他人,体现了人与人的和谐;更懂得靠山吃山还要养山,青山常在才能永续利用的道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采参人的道德操守,对现今人们道德观的树立,仍有借鉴意义。该项目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长白山人参故事

  长白山人参故事,是人们在采挖野山参的过程中,亲身经历和耳濡目染的奇闻异事,经世代相传积淀而成。长白山人参故事,生动反映了长白山区劳动人民纯朴的道德生活和对幸福未来的无限憧憬,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褒扬和对邪恶势力的无情鞭挞。代表作品《棒槌姑娘》等。2010年,长白山人参故事被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长白山泥塑艺术

  长白山泥塑是用长白山特有的墡泥为原料,创作出的艺术作品。用这种经过多道特殊工艺处理后的墡泥塑造的艺术作品,抗氧化,不龟裂,细腻光滑。长白山泥塑艺术传承人,用墡泥创作的各类艺术作品,生动传神,具有极强的长白山文化特色。其代表作品,“长白山采参习俗人物造型”,被抚松人参博物馆收藏。该项目2011年被市政府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长白山人参剪纸

  剪纸艺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在耕社会,创造、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产生在长白山区的人参剪纸艺术,具有线条优美、造型精巧流畅、技法写实的特点,艺术风格自成一家。剪纸艺术传承人可将长白山各种形态的野山参,以及人物、动物、花鸟等造型,通过一把剪刀表现得活灵活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代表作品《百参图》,现收藏于抚松人参博物馆。该项目2011年被市政府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长白山红参传统加工工艺

  长白山红参传统加工工艺,是人参物质文化的积存,技术属性是“中药炮制”的集合。内容包括:原料挑选、洗刷、蒸制、烘干、下须、分级等,同时还有蒸制工具,蒸制燃料,蒸制时间和温度控制等具体内容。抚松人工栽培人参历史有400多年,人们不断探索人参的加工方法,经过数百年的实践,总结出了一套科学完整的工艺流程,各项指标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该项目2011年被市政府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长白山人参节

  过去,每到人参收获的季节,人参种植大户杀猪蒸馍,祭山神火神,然后开始加工人参,称为“开锅节”,是人参节的前身。1987年,抚松县人大常委会决定每年的9月1日为“中国抚松长白山人参节”,以经贸活动为主体,辅以各种全民文体活动,促进了参乡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该项目2011年被市政府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长白山采参歌谣

  长白山采参歌谣是采参人口头创作的民间歌谣,是采参人情感的真实流露。这些歌谣既唱出了放山人采到人参发财时的喜悦,又唱出了放山的艰辛与无奈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通过这些歌谣,可以了解过去放山采参人精神生活的一个侧面。歌谣朗朗上口易于传诵,在长白山区广为流传,是人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2011年被市政府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抚松大煎饼

  抚松大煎饼历史悠久,据考,是明末清初由闯关东饥民将技术带人抚松。后人据此不断探索改良,逐步形成了现今的完整工艺流程。抚松大煎饼薄且有韧性,食用起来即口感好又充分保留了粮食的营养成分。抚松大煎饼传统加工工艺,是长白山饮食文化的精髓,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和文化价值。该项目2011年被市政府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长白山苏叶粘豆包

  制作工艺长白山苏叶粘豆包的制作和食用,是长白山满族饮食文化和外来饮食文化融合的产物。长白山的夏季闷热潮湿,粮食保管不当容易发霉变质,为不使粮食糟蹋,经过实践,人们发明了制作苏叶粘豆包的独特工艺。长白山苏叶粘豆包制作工艺,反映了长白山区劳动人民纯朴的生活态度和对美食文化的不懈追求。该项目2011年被市政府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长白山老把头节

  长白山老把头节,即农历三月十六老把头生日。据民国时期出版的抚松县志记载:“老把头节只存在于抚松,然其他地区则无”。这一天,放山人要带上香烛和贡品到老爷府敬把头神,祈求老把头保佑这一年吉利挖到大参。挖参人信仰老把头,把他视为保佑山民、管理山林野兽的山神,也是挖参人的精神寄托和依靠,体现了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该项目2013年被市政府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长白山传统大酱酿制工艺

  明末清初,随着山东、河北等地破产农民不断涌入长白山地区,外来饮食文化和当地饮食习惯不断融合,经过摸索,人们发明了长白山大酱的酿制技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今天广受欢迎的餐桌美味。用传统工艺酿制的长白山大酱,含有丰富的植物性脂肪蛋白、维生素E和氨基酸等,其核心技术是毛酶米霉制曲多菌混合发酵,用这种工艺生产的大酱,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该项目2013年被市政府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金氏人参养心秘制工艺

  金氏人参养心秘制工艺,是经几代人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的产物。金氏家族世代生活在长白山地区,以行医为业,通晓养生之术。金氏曾主金炫成于清·光绪年间,定型了以长白山人参为主要原料的金氏祖传养心人参秘制工艺配方。对长白山区地方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以及强身健体,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至今已传承到第五代。该项目2013年被市政府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长白山野山参种植培育技艺

  清光绪年间,山东人赵金春闯关东来到抚松,组织乡亲放山采参。由于野山参越采越少,便开始探索人参的林下栽培。经过多年的不断摸索,总结出留山、培养、播种、管理等一整套林下参护育技术,成为珍贵的长白山野山参林下栽培的代表性遗产。该项目2013年被市政府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唐诗吟唱

  唐诗吟唱艺术是伴随唐诗的出现而形成的艺术形式。唐诗吟唱技艺可分为吟诵和吟唱两部分。吟诵是按照唐诗的平仄规律进行朗诵的艺术;吟唱是在吟诵的基础上对唐诗进行歌唱的艺术。唐诗吟唱技艺,是传承人在传承前辈技艺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探索创新,逐步丰富完善,最终形成今天的唐诗吟唱表演形式。唐诗吟唱技艺,兼传统而创新,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初学者可因声而入诗,将较为抽象的唐诗词句转化成形象可感的乐曲,更好地表达唐诗的独特韵律和优美意境。该项目2015年被市政府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长白山木屋建造技艺

  木屋被称为“木嗑楞屋”或“霸王圈”,是用原木凿刻垒垛建成。原木的垒叠形式如同上下牙齿咬合一样,在建筑学上称为“井干式”房屋。生活在长白山原始森林中的山民,利用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将大树砍倒后略施斧砍锛削,垒垛而成。木屋建造时,选择平整向阳的地方,将原木凿刻垒垛建成木屋主体,屋顶用木拌遮盖防雨,烟囱由空心原木制成。待木屋全部搭建完成后,内外糊以粘土抹平即可。长白山木屋建造技艺,具有独特的长白山地域性特征。是长白山原住民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变生存状况的智慧结晶。该项目2015年被市政府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南天门高跷秧歌

  抚松县南天门村,位于县城东南20公里,村中的居民大多为山东人的后裔,他们闯关东到此生活已有3-4代的历史。期间,闯关东移民把关内的节庆秧歌,与当地的土著文化艺术进行融合创新,形成了既具有关内高跷秧歌艺术特点,又具有长白山满族传统风情的南天门高跷秧歌。南天门高跷秧歌表演主要讲究扭、逗、浪、相。通过扭腰、展臂、挽腕、屈膝等20多种表演花样,在表演中转化情绪、变换节奏,使舞蹈呈现异峰突起之势,突出南天门高跷秧歌的火爆、自由、热烈、奔放的个性。南天门高跷秧歌,透过人们热情夸张的肢体动作,欢快幽默的唢呐小调,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和不懈追求,是长白山区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2018年5月,该项目被市政府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长白山火炕搭造技艺

  长白山的冬季寒冷而漫长,生活在长白山里的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明了一种特殊的床——火炕。火炕下有灶坑,烧以木柴,炕上铺设被褥,灶中木柴燃烧产生的暖意向上发散,人在炕上或坐或卧,做活休息,温暖而舒适,是长白山居民勤劳和智慧的产物。火炕帮助长白山人抵御了冬季的严寒,解决了北方民族生存中的一个巨大难题,提高了长白山人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现代的长白山火炕,已经有了更广阔的使用范围,集做饭、取暖、寝息诸多功能于一体更加实用。然而,随着楼房在城乡的逐渐兴起,床逐渐代替了炕,掌握长白山火炕撘造技艺的老工匠也正在慢慢减少,年轻一代都不愿再从事这项古老的手工技艺,长白山火炕搭造技艺正面临失传的境地。2018年5月,该项目被市政府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开山习俗

  据史料记载,抚松县境内的人参种植历史从明代嘉庆年间就已开始,至今已有450余年。开山习俗是与山参采挖、人参种植共生的一种民间习俗。开山习俗最早是存在于抚松县老棒槌营地区的民俗活动,以北岗镇最为集中。每年的春节一过,正月初六或十六,还没有正式进山开始劳动之前,参农和放山采参人都要带上贡品,进山开山祭神许愿,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开山习俗是生活在长白山地区以采挖山参为生活来源的劳动人民,对未来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和寄托。人们深信开过了山祭过了神,山神就会保佑这一年进山顺利发财还家,开山的民俗活动由此而来。2018年5月,该项目被市政府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长白山人参美食烹制技艺

  据史料记载,古代帝王,尤其是明清两代的君王,对药膳的滋补作用十分推崇,而药膳中的主药就是人参。以人参为主料或辅料的菜式在宫廷占有重要地位。及至近现代,随着长白山人参的广泛运用,除了泡酒、炖母鸡等传统食用方法外,人们又探索出了以人参为主料或配料新的菜式,逐渐形成了具有长白山地域特色的“长白山人参美食”。长白山人参美食,是采用长白山优质人参为原料,经过蒸煮煎炸等烹饪工艺,加工成色香味俱全的人参菜肴。长白山人参美食既保留食材本身的营养成分,又造型美观,口味多样,深受广大百姓和来自各地的旅游者的青睐。2018年5月,该项目被市政府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长白山柳编

  长白山条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长白山土著人类居住的远古时期。在长白山区以农耕、渔猎、放山为主要生存方式的经济不发达时代,筐、篓是该地区人们劳动过程中最主要的工具之一。长白山条编,见证了长白山区人民生活的发展和进步,是长白山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长白山条编的材料,是以长白山区常见的柳条、杏条、油条、榆树条等为主,这些树条柔韧性好,可塑性强,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编制功能迥异、大小合适的筐篓。人类发展进入到今天的现代社会,生产生活工具不断更新变化,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工具,筐篓仍然发挥着各种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8年5月,该项目被市政府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仙人桥干豆腐

  仙人桥位于抚松县城西南20公里处,距氡泉4公里。仙人桥以盛产干豆腐而远近闻名。早在民初时期,山东、河北移民的进入,将关内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入当地,与当地的豆腐加工技艺相融合,形成了具有长白山特色的干豆腐加工技艺。仙人桥干豆腐是用优质长白山地产黄豆和天然矿泉水,经过传统工艺加工而成。仙人桥出产的干豆腐,色泽金黄,薄如荷叶,口感筋道,豆香四溢,深受人们的喜爱,是抚松著名特产之一。仙人桥干豆腐的制作方法,完全采用传统加工工艺。原料的选择极为严格,必须使用地产优质黄豆和含氡矿泉水,经过近10道工序和流程,最终生产出风味独特,深受欢迎的大众性食品。2016年12月,该项目被县政府列入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李氏膏药

  “李氏膏药”发明人李文仲祖籍山东,幼年随祖父闯关东至辽宁鞍山,后迁到抚松泉阳。李文仲自幼受家庭环境熏陶,经常跟随父亲进山采药。进入中年,根据自己多年实践经验的积累,结合病患的症状,研制出门专治疗痈疥、毒疮,特别是对妇女乳腺疾病有确切疗效的膏药。李氏膏药经皮肤发挥作用,它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药的功效、主治与归经的原则,充分调动药物互相协调为用的效能,通过渗透入皮肤,内传经络、脏腑,起到调气血、通经络、散寒湿,消肿痛等作用。李氏膏药使用方便,疗效确切,是广受病患欢迎的低成本大众性治疗药物。2016年12月,该项目被县政府列入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长白山小豆腐

  小豆腐是我国北方民间广为流行的大众食品。小豆腐流入东北的具体年代已不可考,但却是艰苦生活的见证。过去粮食珍贵,人们常常食不果腹,为了减少粮食的摄入量,人们把大豆磨成水沫,将干菜叶泡发洗净剁成碎末,放到一起煮食来勉强充饥,属于代食品的一种。生活在东北地区的闯关东移民,不仅传承了山东小豆腐的制作方法,又结合长白山地产各种山野菜,改进了制作工艺,形成了独具长白山地方特色的大众性食品——长白山小豆腐。现在的长白山小豆腐,已经成为深受欢迎的健康食品,是人们享用精细食物时对粗纤维的补充,是改善和平衡人们饮食结构的重要食物。2016年12月,该项目被县政府列入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长白山满族叙事剪纸

  长白山满族叙事剪纸起源于萨满教,剪纸题材独特而广泛,主要记录和刻画人物、动物以及民间生活习俗。满族先民在长白山地区繁衍生息了几个世纪,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长白山满族叙事剪纸就是其中重要部分。长白山满族民间叙事剪纸,以其稚拙、古朴、大气、有讲头儿闻名于世。表现形式是根据大自然的自然形态美,大胆且随意地进行夸张与变形。图形变化只追求生动,不注重逼真,物象的变形视需要而定。长白山满族叙事剪纸从题材、造型到技法都非常独特,显示出鲜明的民族与地方特色,是中国剪纸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具有重要的艺术、历史和人文价值。2019年8月,该项目被县政府列入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长白山烙画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现代名“火笔画”、“烫画”等,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稀有画种。烙画以前仅限于在木质材料上烙绘,现代大胆采用宣纸、丝绢等材质,从而丰富了烙画艺术的表现形式。烙画以黑、棕、茶、黄、白五色为主要色调,线条粗细不一、简洁明快。完成一幅烙画作品需经过设计、构图、选料、拓稿、熨烙、修整、平磨、抛光、设色、装裱等步骤,要求创作者了解宣纸、绢、布、亚麻等材料的特征,根据构图需要掌握烙具的速度、控制烙具的温度、把握烙具的角度和压力,使用落、起、止、走、住、叠、圆、回、藏的技巧进行创作。烙画包括点烫、立体烫、工笔白描烫、面烫、线烫、冷烫、烘烫、间隔烫、特技烫、混烫等多种技法。长白山烙画,以长白山特有的材质,独特的地域风物,自成一派的烙画风格,受到业界和国内外收藏爱好者的好评。2019年8月,该项目被县政府列入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长白山木雕

  木雕是雕塑的一种,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人类一种不自觉的行为。直到人们有了审美,木雕才真正成为一门艺术。长白山木雕的出现,是伴随着长白山的开发和关内破产农民的大量涌入,是关内木雕艺术与长白山粗犷浑厚的地域文化,相互碰撞,互相借鉴,互相融合的产物。长白山木雕是利用长白山特有的原木、根木等材料,进行手工雕刻艺术作品的传统技艺。作品多为表现各种吉祥物件、古今人物、宗教人物、家居装饰等。长白山木雕作品造型优美,形象生动,雕工精细,内容丰富,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不可或缺的艺术流派,占有独特地位。2019年8月,该项目被县政府列入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长白山石雕

  长白山是我国东北著名山脉,各种石材蕴藏丰富,为长白山石雕艺术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创作原料选择。长白山石雕主要以黑曜石、松花石(玉)、长白石(玉)三种石料为创作原料。根据形状和俏色特征,运用浮雕、镂空雕、圆雕等多种技法,经过选料、设计、初雕、精雕、修整、抛光等步骤,雕琢出寓意深远,神形兼备的艺术作品。长白山石雕作品,主要以长白山风物为表现对象,极具地域性特色,具体分可为松花砚类作品、黑曜石摆件类作品、长白石茶台类作品及各种工艺装饰类作品等等。长白山石雕艺术反映了长白山区人们的社会生活,表达了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2019年8月,该项目被县政府列入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黄家崴子粘火勺

  黄家崴子粘火勺,是我县优秀的民间饮食文化代表,具有悠久的加工和食用历史。黄家崴子粘火勺色泽金黄,口感香糯、劲道,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2016年12月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生财有道》栏目将该食品推向全国,各地客户通过微信平台纷纷订购,产品供不应求。黄家崴子粘火勺,无论是面还是馅,都选用优质地产谷物。黄家崴子泉水中含锶,土中含硒都是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加工过程中采用微生物自然发酵方法,使产品更适合现代人的口味。黄家崴子粘火勺有红小豆馅、苏子馅、花生馅、核桃仁馅等等,有甜味、咸味等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工。2019年8月,该项目被县政府列入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暴马丁香茶加工工艺

  暴马丁香茶是一种保健饮品,兴起于长白山区。每年的四月中旬至六月中旬是制作暴马丁香茶的最佳时期。这个阶段暴马叶子也是最嫩的,将采集回的暴马丁香的嫩叶芽人工挑选剔除杂质,再炒锅杀青10至15分钟。杀青对火候的要求比较严格,火候小了,茶叶味寡,火候大了茶叶有焦味,所以火候的掌控至关重要。再就是揉捻,揉捻的作用是让暴马丁香叶芽条索紧实易于干燥。在每年的六月中旬以后,采摘暴马丁香含苞鲜花,按茶和花苞95:5的比例,放进窖箱中窖制十天,让茶坯充分吸附花香。暴马丁香茶具有叶片厚、花香浓、汤色清、耐冲泡、回甘绵长、醒脑提神、解毒防瘟的保健作用。2019年8月,该项目被县政府列入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长白山开秤节

  早先年,人们进长白山放山采参,一般都在棒槌“黄落伞市”时陆续下山,将辛苦抬到的棒槌集中在一起,等待白露之日进行开秤交易。白露当日,天南海北的人参老客和放山人,都集中在甸子街(抚松旧称)的东盛客栈。开秤交易前,大家在一起像过年一样看戏、耍钱、饮酒,等待众人推举的掌秤经济宣告开秤。交易一般持续一天,卖了棒槌的放山把头们大都带着辛苦钱,回家养家糊口过日子,偶有发了大财的放山人,则在甸子街买房置地娶妻生子。白露节一过,一年的放山采参即告结束,交易随之停止。这一传统人参交易习俗,清末民初在抚松十分盛行。2019年8月,该项目被县政府列入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抚松县北岗镇联合白山市血站开展无偿献血活动

  据悉,为保证疫情防控期间白山市医疗临床血液供应充足,6月12日,抚松县北岗镇充分发扬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精神,联合白山市中心血站开展无偿献血活动。

  

 

  北岗镇机关干部主动参与到宣传和招募自愿无偿献血者的队伍里,积极做好宣传发动,讲解献血流程、宣传献血知识等。在工作人员广泛地宣传下,使大家意识到献血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血液再造功能,降低血液粘稠度。使百姓们的献血意识不断增强,消除了他们对献血影响身体的顾虑。

  献血现场,党委副书记、镇长刘风君,镇长许雁带领大家经过填表、查体、验血等一系列严格的程序后,井然有序地走进献血室奉献自己的浓浓爱心。本次活动成功献血共38人,献血量12700毫升,为临床患者救助用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通过本次活动让更多的干部群众感受到献血不仅是用自己的热情拯救同胞,也是用自己的博大情怀倡导一种助人为乐的风尚。疫病无情,人间有爱。每一位无偿献血者,都是为爱逆行的英雄。用他们的热血,为岌岌可危的病患送去希望,让更多家庭重拾往日欢笑。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白山在线网上有所的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和白山在线无关,如有侵权请指出,我们立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白山在线-让世界了解白山区

白山在线-今日白山新闻门户

| 浙ICP备05082053号-1

Powered By 白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